发布时间:2015-08-16 09:42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王秋生
8月的孟州,绿意盎然,百花齐放,风清气正。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故里,孟州市近年来将韩愈的“崇儒”思想作为基石,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得德、行、孝、义等传统美德不断深入人心,为建设风清气正、团结安定、幸福和谐的新孟州提供了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
从举办道德讲堂,以孝文化促进人的思想转变、行为规范,到开展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文明,再到打造特色感恩集体,促进村街和谐、社会稳定……如今,孟州市在城市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以孝文化促进感恩教育,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一个新的“孟州样板”。
开办道德讲堂
弘扬传统文化
2011年3月,孟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市关工委主任郭志贤带队到新郑市参加了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零距离”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感。
关工委需要关心的不仅是少年儿童的成长,对于老党员、老干部而言,全社会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成长,都应该是被关心的对象。为此,孟州市充分发挥老干部局工作优势,积极鼓励退休党员干部的工作重心向关工委倾斜,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孝文化联络处,全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2011年5月1日至4日,在经过了一个月的筹备后,孟州市面向全社会举办了首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公益道德大讲堂,10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四天的精彩讲座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次震撼心灵的讲座,在孟州市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受到了基层党委、政府以及群众的关注。2011年12月1日,孟州市将公益道德大讲堂搬到农村,在赵和镇中临泉村举行走进基层的首场讲座。讲座过程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践行者身边点点滴滴的故事,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却一次次引起了在场群众的共鸣。
公益道德大讲堂在河阳街道梧桐村举办期间,一位和婆婆已有11年不来往的儿媳仅听完第一天的讲座,就主动报名参加了第二天的晚辈给老人洗脚活动。
在道德讲堂不断举办的同时,孟州市义工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学生、老板、公务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在讲座现场为聆听者服务,用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一次次证明了“道德的光芒比太阳光还要灿烂”。
目前,以孝治家、以孝治村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孝道教育正如星星之火在孟州大地上呈现出燎原之势。
发挥老干部余热
开展以孝治村
如何以孝治家、以孝治村,将孝道教育引向深处?近年来,孟州市充分激发老干部局和关工委工作的积极性,以村为单位选举德高望重的退休党员干部任关工委主任,从宣传、引导、评选文明家庭等多个方面入手,在各个村起到了上行下效的积极作用。
孟州市河阳街道长店村关工委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等退休老党员干部的余热,专门成立了第七党支部,在积极关心下一代成长、调解民事纠纷、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紧抓该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热点问题,通过讲政策、做表率、解难题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新社区的建设工作。
“农民能住进新社区,享受到和城市市民一样的生活,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我们一定要为村里的工作出点力、干点事。”该村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庞玉连感慨地说。
为探索以孝治村、以孝教民、以孝化俗的基层孝道教育模式,孟州市在赵和镇苏庄村建立孝文化教育基地,在该村倡议大兴孝道之风,为村民发放了《弟子规》等书籍和孝道教育的影像资料。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该村还投资建设了孝文化宣传街,在大街小巷悬挂张贴了宣传标语;村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孝亲敬老歌曲;利用村里的多媒体设备,定期放映有关传统文化的戏曲节目。
为了扩大传统文化发扬的成果,在基层树立孝道新风,孟州市从2011年起开展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经过组、村、乡层层遴选后,再由市、乡、村进行逐级表彰。截至目前,该市共表彰好媳妇3600多人、文明家庭2100多个、移风易俗先进村32个、孝文化推广工作先进单位7个、孝文化传播先进个人18人。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打造特色感恩集体
走进孟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院子显得别具一格。
如今,这里不仅是退休党员干部的活动场所,而且是孝文化传播基地。每年夏天,孟州市关工委都会在这里针对青少年举办一期孝文化夏令营,选派一些道德先进个人、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等,对孩子们进行一次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女德讲堂”“孝文化研讨”“企业职工孝文化培训”“义工培训”等活动也会在此定期举行。
在该中心的一间大办公室里,整齐排列的几个大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汉式传统礼服,各个角落里也堆满了各类传统礼仪用品。为了在社会上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孟州市孝文化联络处从去年开始,专门采购、受捐了这些传统庆典用品,不论是新人举行婚礼,还是企业举行庆典,都可以申请免费使用这些礼仪用品。同时,该中心还组织义工对传统文化庆典进行全程志愿服务。
“去年,一对新人向我们申请举办一场传统文化婚礼,我们不仅免费提供了所需的庆典礼仪用品,还组织义工着汉服组成庆典队伍,为他们筹划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当天,同村的另一对新人正好也在举行婚礼,但大多村民被我们举办的传统婚礼所吸引”郭志贤说。
为把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感恩集体,该市关工委根据化工镇云水村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用传统文化和孝老敬亲典型教育青年的特点,将其打造成为全市的传统文化育人村;根据西虢镇中学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词》《弟子规》诵读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的特点,将其打造成为全市传统文化普及学校;将原孟县县委所在地槐树乡岩石村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同时,该市关工委还将孝文化促进感恩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孝文化推广工作志愿队伍,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打造独具特色的各类感恩集体。
“传统文化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想解决当今大多数人‘口袋满当当、脑子空荡荡’的社会现状,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还要从孝义、德义入手,全面普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郭志贤说。
《德义之花倾情绽放》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ozuo.yuduxx.com/tengfei/22533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