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4 09:27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 董柏生
见习记者 贾定兴
本报通讯员 刘新生
“群众到底在想啥、在干啥、需要啥,对干部和开展的工作有哪些期盼,不走到群众家里,是难以了解真实情况的。”
“村街里的大事小情谁说了算?不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作出的决策可能不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博爱县清化镇街道采访时,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大卫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何才能把好事办好?如何才能既保护干部又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在推进和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过程中,清化镇街道深化完善“4+2”工作法,要求镇村街干部坚持“五必访、五必征、五必查”,即民主决策前必须向党员群众代表、司法机关、职能部门、专家、老党员老干部等五类群体征求意见,使民主决策更科学、合规、合法、合理、合情。
五街属于城中村,每年街内涉及集体投资、居民福利发放、集体门面房出租招标等事项较多。“以前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由街两委拿出初步方案,召开支部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进行通报后开始实施。这样的做法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与群众沟通不够,虽然方案具有合理性,但群众不理解、不认可,认为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的问题;二是征求意见不广泛、不充分,决策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三是重大决策实施后缺少监管制度,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该街党支部书记兼街委主任冯务镇说。
五街计划修建两栋安置楼,需要投资2160万元,因涉及资金较多,街三委(支委、街委、监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均无法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为了确保安置楼建设顺利实施,街两委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首先召开了街民代表会议,征得街民代表同意后,街两委正式提议,街三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街民代表大会决议,对决议事项和实施结果及时进行公开,然后逐级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开始施工,现安置楼建设已基本竣工。安置楼建设的顺利实施,使居民充分享受到了自己的民主权益,也使五街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土地调整是个大难题,有286户1300多人的后梭庄村,人均不足半亩耕地,不利于集约化耕作,可每年十二三万元的耕作费多年来一直由村集体承担,钱没少花,群众却没从地里收获多少,甚至出现撂荒现象。去年,村里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和村里实际,欲流转土地。村干部每家每户征求意见,同意的签订流转协议,街道司法所全程参与,将77户不同意流转农户的180多亩承包地集中调整到便于浇、种、收的好地块。整个过程由于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严格按照“4+2”工作程序,十分顺利,没有一户在该问题上到街道反映。
“每次决策都关系村里的稳定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不科学、不民主、不公开,难以取信于民,也难以顺利实施。”西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沙国庆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西关村地处城乡接合部,有1万多口人,多年没有批划宅基地,遗留问题多。2009年,村里借助县里拓宽改造团结路的机遇,准备建安置楼,可在建多层楼房和建带电梯的高层楼房上,村民意见不统一。村两委在广泛调查村情民意的基础上,从村民的思想认识到经济接受能力以及居住安全系数通盘考虑,又通过向专家、规划部门征求意见,最终确定采用建多栋多层楼房,目前90%的住房紧张户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从决定建到建什么样的楼房,从规划、设计、招标到价格确定及住房分配,我们都充分征求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再作决策,严格程序和手续,现在没有留什么后遗症,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沙国庆说。
由于在决策前能充分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愿望,地处博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清化镇街道,近几年在解决旧城改造、拆迁安置等“老大难”方面没有出现卡壳,既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听民声聚民智顺民愿》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ozuo.yuduxx.com/tengfei/32148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