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焦作新闻 > 腾飞焦作 >

记者在一线 李慧萍:城市“体温”的记录者

[摘要]李慧萍一丝不苟地擦洗百叶箱。 李慧萍在维护地温...

李慧萍一丝不苟地擦洗百叶箱。

李慧萍在维护地温场。

记者(左)在观测场内采访李慧萍。

  人物名片

  姓名:李慧萍

  性别:女

  年龄:38岁

  职业:气象观测员

  座右铭: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核心提示

  我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行,出门前都会先看看天气。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一条短短数十个字的天气预报背后,隐藏着一群日夜守望天空的人的酸甜苦辣。

  这群人有些“傻”,刮风、下雨、打雷,别人都往屋里躲,他们偏向屋外冲;这群人的岗位很乏味,每天两点一线,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这群人年复一年与枯燥干巴的数字打交道,一支笔、一个记录本是他们永远不变的“道具”。这群人,就是记录天公每一个“表情”的气象观测员。2014年12月16日,记者走进市气象观测站,体验了他们默默无闻背后的不平凡。

  清洗仪器 抹布上结出冰碴

  2014年12月16日,呼呼的北风在山阳大地咆哮,大风蓝色预警再次响起。尽管日头高挂,天气却格外寒冷。

  这一天,是市气象观测站副站长李慧萍值班。由于人手少,轮流值班的3名气象观测员每人要从当日8时一直值班到次日8时,整整值班24个小时。

  每天一小清洗,每月一大清洗,清洗维护观测仪器是气象观测员每天的“功课”。准时交接班后,李慧萍和上一班的同事一起走出观测站,直奔百米外的观测场。记者注意到,他们手里拎着好几样工具,有脸盆、抹布,还有钉耙、铲子和直尺。出门前,李慧萍特意往脸盆里倒了些热水。

  占地面积625平方米的观测场是一块平整的草地,里面伫立着百叶箱、雨量器、闪电定位仪等各式各样的气象仪器。对这些观测场里的“宝贝”,李慧萍如数家珍:“百叶箱里有干球温度表、湿球温度表、温湿度传感器,可测量温度、湿度等;冻土器用来测量土壤冻结深度;暗筒式日照计用来测量每天的日照时间……”

  “如果观测仪器上积有雨雪或灰尘,会直接影响观测结果。今天没有雨雪,主要是清理灰尘。”李慧萍一边说,一边伸手打开百叶箱,然后从脸盆里捞出抹布拧干。

  百叶箱里外都需要擦拭,风大天寒,抹布擦过的地方,立刻结起一层薄冰。李慧萍赶忙拿抹布捂在冰上,一直到把冰捂化、把水捂干。

  之后,李慧萍来到地温场,把一个1米多长的方形网罩掀开,然后放在一旁,几支温度表露了出来。李慧萍告诉记者,这个防护罩是他们自己设计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破坏温度表。

  “地温场测量的是耕作地的地表温度,要和耕作的农田一样,每周需平整好几次地面,这样温度表才能更好地感应温度。”说着,李慧萍拿起钉耙开始搂地。

  3支地面温度表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出地面,它们的四周不能用钉耙搂,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碰碎温度表。李慧萍放下钉耙,改用铲子铲,有时直接用手把土块捏碎。“土密贴在温度表的周围,观测出来的数据才更准确。”李慧萍边说边用尺子对着温度表认真测量。原来,5厘米的间隔距离如果出现错位,观测数据也会受到影响。

  看到李慧萍和同事都在忙活,记者拿起抹布也加入到清洗的行列。这时,脸盆里的热水尚有余温,可双手浸湿后被风一吹,冰冷刺骨,记者不由拢起双手,凑到嘴边连呵了几口热气,然后走到雨量器旁小心地擦拭。果然,被擦拭的雨量器上真的泛起了一层冰花,连抹布上也结了冰碴。站在寒风中,记者越来越觉得两只手不是自己的,双脚也冻得冰凉。

  在大风中忙活了约40分钟,观测场里的仪器和四周围栏都被擦拭了一遍。回到观测站办公室时,时间是9时整。

  在观测场的这段时间到底有多冷?李慧萍查询了自动观测站的数据:8时,观测场的温度仅有-0.3℃,9时为0.7℃,那个时段刮的西北风为4~5级。

  神经紧张 做梦经常被吓醒

  对于气象观测员这一岗位,李慧萍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每天不断地循环监控、传送报文、质量反馈以及维护仪器。”如果说维护仪器很辛苦,其他工作只能用单调、枯燥来形容。

  随着气象事业不断发展,包括1959年1月1日建站的市气象观测站在内,全市7个国家级气象站如今都实现了自动观测,每5分钟一次的传输密度,大大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就轻松了。

  “每到整点,我们都要向省气象局发送报文,然后由省气象局汇总打包发往国家气象局。按照省气象局的要求,整点后5分钟报文必须上传,我们的要求是整点后4分钟完成发报。”李慧萍说。

  从观测场回来,正好是9时,从一台电脑上传来了音乐声。“这是我们设置的整点闹钟报时,提醒观测员整点发报时间到了。”李慧萍放下手里的工具,坐在电脑前开始忙活。

  李慧萍告诉记者,气象观测员必须对上传的自动观测数据进行监控,保证准确无误,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检查、补救。如果迟报、漏报、错报,就会在全省内通报批评。

  看似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看看监控、记记数字而已,其实气象观测员的内心压力是很大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为了保证气象观测数据不出错,气象观测员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李慧萍告诉记者,很多气象观测员都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一听风、听雨就紧张,就连晚上做梦,也会经常梦到起床迟了、观测误了、发错报了,总会被这样的梦吓醒。

  “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数据,只有它准确,天气预报才能准确,才能为公众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李慧萍说。

  日复一日 记录着天公“表情”

  13时45分,又一阵音乐声从电脑里传出——地面观测时间到了。李慧萍拿着一个小本,再次向观测场走去。

  原来,气象观测员必须在每天8时、14时、20时进行地面观测,人工采集能见度、天气现象、雪深、冻土等实况数据。

  李慧萍来到观测场,向四周望了望,又抬头看了看天,接着打开百叶箱查看里面是否有蜘蛛网或虫子,又查看地温场的温度表有没有被小动物破坏,然后在本子上记下了数字“25.0”“0000”。她告诉记者,“25.0”代表今天能见度比较好,“0000”代表无其他天气现象,天气较好。

  “夜晚出来进行地面观测,害怕吗?”记者问。

  “晚上肯定害怕,有时雷就在头顶炸开,雨伞也被大风刮跑过,挺吓人的,但越是坏天气越得往外跑。”李慧萍坦言。她说,气象观测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气象观测员对时间十分敏感,只要到了观测时间,无论是打雷、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必须第一时间到达观测场,记录下第一手观测资料。

  与明月长空对话,同风雨星辰交流,正是秉持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从业18年间,李慧萍的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19次荣获全省“质量优秀测报员”,3次获评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2005年、2008年、2014年三次获得“全国地面测报连续250班无错情奖”。250班,这意味着李慧萍一年的值班观测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在李慧萍的带领下,市气象观测站不仅在全国酸雨样品考核、全省气象行业气象观测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更为我市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为各行各业查询历史天气实况、更好地服务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记者 王爱红

  (本版照片均由王梦梦摄)


《记者在一线 李慧萍:城市“体温”的记录者》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ozuo.yuduxx.com/tengfei/20246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