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03 10:07 我要投稿
站在麦田间,能闻到小麦的阵阵清香,这是丰收的气息。
眼下,修武县示范田的小麦就要收获了,尽管今年我省同期温度偏高,但由于管理措施到位,这里的夏粮丰收,就在眼前。
“这里小麦管理得真不赖,今年丰收不成问题,老杨,你真行!”
5月27号上午,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在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的带领下,来到该县小麦高产示范田看小麦的生长情况,当他们见到这里小麦的喜人长势后,不禁向老杨竖起了大拇指。
“杨局长,您又来啦!”种粮大户夏三德老远就看到了杨法谊。夏三德的眼神虽不好,但他从依稀的身影就知道是杨局长又来下基层了。夏三德说:“要不是杨局长上门手把手教,俺的小麦再种10年也种不成现在这样。”
夏三德道出了当地农民的心声。杨法谊是农业局长,更是农业专家,引导大家科学种田,推广实用新技术,有他在,老百姓种地心踏实!
行家中的行家
修武县,“山川县”,仅有耕地36.9万亩,跟周边平原县相比,农业生产条件并不突出,也无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
2007年3月,上任伊始的杨法谊通过深入走访,提出了要打造焦作“粮食单产最高、果蔬品质最好”县的工作目标,决心在现代农业之路闯出一片新天地。
“杨局长对农业很痴迷。”农机人员黄玉莲说,为了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能,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他经常白天下乡实地调研,晚上加班回顾总结,反复琢磨农作物高产配套技术中的不足。在杨法谊眼里,农技措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深入一线、查漏补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杨法谊一到田间地头,就会被当地农民围住,大家都说,庄稼事难不倒杨局长,他什么都懂,是行家中的行家!
去年5月上旬,黄玉莲在周庄乡孟村调研时发现,该村示范户王庆玉的麦田在“一喷三防”后,出现了畦中间麦叶发黄现象,虽然她干植保技术工作已多年,但这样的问题还是头一次遇到。既不像病害、又不是虫害,用药兑水的浓度又合理,麦田真正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黄玉莲急得心神不定、不知所措,情急之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法谊。
当时,杨法谊因长期工作劳累而患病在床。得知情况后。急性子杨法谊拔掉输液针头,立即驱车赶到现场。当他详问了麦田的用药、用肥情况后,断定这是小麦得了药害。原来,当农民在田埂上行走喷农药时,由于畦子比较窄,中间四五垄麦子被来回喷洒了数遍,受药量多出了好几倍,叶片承受不了如此多农药,肯定会发黄。
时间就是生命,杨法谊马上派车上县城购买了缓解药害的“芸大120”,站在田间指导王庆玉“亡羊补牢”。就这样,他一直拖着病体在现场指挥喷药,期间大家多次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这块地太重要了,不能再出现丝毫闪失,我要亲眼看着把药施完才放心!”
在场的人都被他的言行感动了。王庆玉背着药壶在田间小心翼翼地喷洒,就像是求到了灵丹妙药来拯救自
家孩子的生命一样认真。他说:“我是在用行动表达对杨局长的感谢!”
在杨法谊的精心指导下,这块地的小麦,穗子又多又大,籽粒饱满,赢得了各级专家的高度评价,就连很多育种精英也惊呼,这个小麦品种的特点在修武得到了充分展现。随后,这块麦地不仅迎来了周边县市的专家观摩团队,也迎来了全省的小麦高产现场会!
心中的办公室在田间
作为单位负责人,杨法谊除了处理日常事务外,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长年的过度劳累,使他患上了腿部双侧严重股骨头坏死。经过介入手术治疗,他的病情刚得到控制,又忍不住行走在田间地头。
节假日,人们都忙着休闲旅游,他却整日穿梭在该县26个村的重点示范田,一次次催促农民施农家肥,一遍遍强调用深耕犁,一句句叮嘱要把握好农作物管理的“度”,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杨法谊是局长,不种地,但他的勤快劲儿比农民还农民。看着整日操劳的杨局长,大家伙心疼,劝他周末多休息。杨法谊却借此给大家伙儿上了一课:“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地还讲啥周末!”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每遇到气候恶劣的灾害天气,杨法谊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田间地头,收集第一手资料。
2011年7月19日,大雨倾盆,杨法谊刚从市里开会回来,路过示范户张小新的示范田时,发现这块田里有积水。他赶快打电话通知张小新。没等张小新赶来,他已从车上拿出铁锹,挽起裤腿,冒着大雨下地排水去了。那天晚上,他回到家后彻夜难眠。
第二天,晨曦微露、东方欲晓,他一个人骑自行车直奔乡下,把全县的示范田都看了一遍,并对受灾地块进行了信息收集。到单位后,他又带领技术人员来到受灾地块,逐家逐户帮助农民疏渠排水,保障了示范田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一年里光我陪他下乡就有200多天。”该县高级农艺师王爱萍说,9年来,杨法谊大部分时间都和农民在一起,大家有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杨法谊,他从来没让大家失望过。
依靠农业科技服务和精细的田间管理,修武县如今建起了万亩示范片5个、千亩示范方10个、百亩攻关田20个,超高产攻关点50多个。修武成了各地农业专家培育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的角力场和“省考”“国考”认定粮食新品种的试验田。
农民利益大于天
“农民利益大于天。”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杨法谊就把这句话烙在了内心深处。
在他的交际圈里,来往最多的是农民,他手机存的400多个“村名+示范户姓名”的电话号码,让他能和当地农民无障碍沟通。翻开他的随身笔记,里面清楚地记录着当地农户的耕种信息:某人,播了什么品种,栽了什么苗子,打了什么农药,预计收成如何……当了9年的农业局长,杨法谊走遍了全县的每一寸土地,最了解农民的需求,仅下乡笔记就写了20多本。
每年,杨法谊都会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资金,想方设法为科技示范户免费发放新型农药、优质种子和肥料等农资。他工作起来事无巨细,有的地块需要打井,他主动联系水利部门协调解决;有些种粮大户需要购置大型
农机具,他又帮着农民与农机部门沟通协调。他的汽车后备厢总被新型农药、肥料塞得满满的,以便下乡时顺手推广给农民使用。他全身心融入到群众中,与农民无话不谈,是大家的贴心人。
2013年4月19日,一场倒春寒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两天之内,气温骤然从20多摄氏度下降到0摄氏度。当时,杨法谊多次与省市专家联系沟通,探讨应对措施,最后确定“及时浇水”是最佳的增温办法。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麦田都浇上水,他一方面通知各乡镇抓紧发动群众;另一方面给示范户打电话、发短信,并深入田间地头动员大家行动起来。遇到个别示范户嫌冷、怕麻烦,不愿浇水的情况,杨法谊不厌其烦地跑到农户家做思想工作。当他在王屯乡周流村发现示范户范改朝家的小麦还没浇上水时,立即前去了解情况。原来,范改朝本人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媳妇和两位老人。考虑到他家缺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杨法谊立即帮忙联系电工,又动员热心的示范户连夜赶来帮忙,而他也忍着腿疼一直忙到第二天黎明。地浇完了,杨法谊拄着铁锨,两条陷在泥里的腿似乎有千斤重,抬也抬不动。范改朝的家人把杨法谊搀扶上车时,紧紧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杨局长,啥也不说了,有你这样的好干部领着干,俺家就是豁出命也要把示范田种好!”。
从去年4月下旬至今,全国各地有30多批次国家级、省级农业专家来到修武,大家看到长势健壮的麦田都很惊讶:“为什么在修武没看见受到冻害的小麦呢?”听到此言,杨法谊哈哈一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法谊在田间地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纪录。
2010年,修武创三项粮食单产全国纪录,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修武粮食生产又创两项全国纪录。
2012年,修武粮食生产再创两项全国纪录,实现了粮食生产9连增。
2013年,修武小麦打破5项全国纪录,单产821.7公斤,实现了我国冬小麦单产历史性突破。
……
在修武全县农民和杨法谊的努力下,新的历史纪录将一项项诞生。
杨法谊(右)和农技人员一起查看小麦长势。
《俯身大地写华章》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ozuo.yuduxx.com/xiuwu/18284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